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Hover House 3 by Glen Irani Architects

Glen Irani Architects have designed the third in their series of Hover Houses located on the Venice Canals of Los Angeles, California.

Description from Glen Irani Architects:

Situated on the Venice Canals of Los Angeles, California, Hover House 3 represents the third in the architects’ Hover House series. This series focuses on maximizing outdoor living on small lots by ‘hovering’ the building envelope above the grade level in order to create space for outdoor living environments. This series proposes that interior living space be reduced in favor of less resource-intensive outdoor living amenities. As material and labor costs increase in the coming decades, increasing outdoor functionality while decreasing indoor area in temperate climate zones is one solution to the rising cost and over-consumption of building resources.

While this 3-bedroom, 2-office, 2500 SF house already represents a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indoor floor area (about 25% from the norm), the inhabitants of this and two other Hover Houses (including the architect’s own house) enable us to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l and refine an approach to suit mainstream culture. Hover House 3 responds to the tight confines of it’s 32’,95’ lot on the Venice Canals with little pretense as a simple box elevated over the landscape that is fully programmed to facilitate all the functions of a living room, dining room and kitchen. The interior program for the same functions (which the client unfortunately could not be convinced to substantially forego) was reduced in floor area by over 50%.

The hope is that the Hover House concept takes root in the community as a practical model for exchanging built volumes with exterior living equivalents.  Ultimately, the homeowners will dictate if the Hover House model can actually exclude the interior community areas to some degree, thus saving cost, resources and reduc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Sustainability Design:
Hover House 3 utilizes numerous sustainability-improved technologies. Embodied energy analysis on major systems resulted in the use of exterior man-made slate panels, exposed concrete walls and radiant hydronic heating and many of the finishes. Natural ventilation is carefully devised with proper window placements and a wind tower that extend 9’ above the roof (the max allowed by code) in order to eliminate air conditioning. Roof-mounted photovoltaic panels offset 80%  of power demands. With the exception of interior wall paint, all interior finishes are devised to last indefinitely so that future emissions from finish replacements are minimized or eliminated.

Other sustainability studies aimed specifically at reducing field application air and noise pollution, a little-recognized issue within the sustainability equation. The use of tar-free, cold-applied roofing and the panelized exterior which together eliminate significant amounts of field-construction noise, VOC and CO emissions.

Visit the Glen Irani Architects website – here.

via : Contemporist

Posted via email from charles 虎。查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

仔細觀察~~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也可以看見感動的奇蹟~~

我們有用心生活嗎??


主題篇

99年度花博宣傳短片60秒中文版 蒲公英篇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60秒日文廣告

花博三館漂亮曝光 綠建築搶先看

夢想館 虛擬3D

爭艷館 虛擬3D

流行館 虛擬3D

美術館 虛擬3D

Posted via email from charles 虎。查

從花博看台灣(陳文茜)

媒體不願報導的台北花博會(供參囉)~~


 從花博看台灣(陳文茜)
 
1995年前,我常在美國帝國大廈遙想成長的故鄉。
 
在紐約一片燈光星海中,我看不見盡頭的另一邊,有一個島嶼,它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在世界地圖上它那麼小,卻決定了我們的命運;除非選擇棄絕,當外國公民、拿美國護照,我們就是台灣,台灣就是我們。 
200611月由於台北花卉協會極力爭取,台灣第一次擁有了主辦國際花博的機會。它或許沒有奧運重要,沒有世搏偉大,卻也是國際相傳了的五十年的盛典大事。與2009年高雄世運、台北聽奧不同,它展覽的期間長達半年,仿若上海世博。它不是一場開閉幕式,中間二十天體育比賽就了結了。自1960年荷蘭鹿特丹發起國際花博以來,它已是各國展現、花卉、藝術、科技、劇場、綠色建築的比賽。自1960年至今,50年來,這是台灣第一次,不只是第一次花博,也是史上第一次舉辦時間最長的國際博覽會盛事。 
 
這本應是小小的台灣,史上最珍貴的榮耀片刻。但200611月,當台北爭得主辦權時,台灣靜悄悄的。我們國人常自嘆自己是亞細亞的孤兒,可是當少數偉大的孤兒們在海外為台灣爭取難得主辦權消息宣佈時,從來沒有如韓國麗水、中國大陸北京、上海市南京西路群眾狂歡,大放煙火為他們慶賀。相反地,台北花卉協會寂寞地去,寂寞地回來。200611月那一年也正是紅衫軍倒扁的高潮,中央執政的行政院長蘇貞昌決定當一個漠視花博的主角,他帶著政黨偏見,把台北市當敵人,拒絕給予台灣史上最大國際博覽會應有的預算補助。
 
2007年郝市長上台,聽奧沒錢,花博更沒錢;一切都延到20085月馬英九上台後基本費用才全部到位。然而由於一切皆太匆促,這場目前被民進黨議員譏稱為「郝貴」的半年期國際花博,包括14個場館、建築、開閉幕,及半年營運費等,只爭取到與二十天高雄世運相同的百億預算。
 
沒有人把它當台灣的驕傲,花博只是藍綠鬥爭的籌碼、只是下屆台北市長的前哨站。11月即將於台北舉辦的世界第50屆國際花博,成了名符其實的「亞細亞孤兒」;只是這次出賣它的不是帝國們,而是可悲的台灣政客們。 
但是排山倒海的攻詰中,我卻仍看到一群屹立不搖的藝術家、建築師、動畫與數位工程師。當花博夢想館第一次揭開美麗的粉紅IT紙花後,我開始意識,為什麼這個紛亂的島嶼,始終屹立不搖?在政治、媒體等錯亂的領域之外,台灣始終有一些躲在角落的「人」,他們一步一腳印想為自己生長的土地盡心盡力。夢想館的主展品IT與紙花從含苞、初放、綻開、到展姿的程式設計,工程師整整寫了一年的程式,才實驗完成。我在上海世博中國館看到的人與螢幕樹林的互動,在這裡已更先進至深呼吸,站在光圈上,樹木即快速成長。幾米夢想劇場結合各方藝術家完成花博最令人難忘的角落。

而新生三館,那是台灣目前土地上最出色的綠建築。它是第一棟以樹為主人的房屋,站在原始破舊、現已成生態公園的新生公園三館屋頂上,你甚至有錯覺,手伸長一點,可以探觸空中即將降落的飛機。生態池裡引入台北市建國大埤城市污水,經由各種不同本土水生植物,包括空心菜、荸薺、筊白筍的根及布袋蓮池等,最終出口的水,已如山泉般的清淨之水。公園內地磚是可透水的磚,土壤底下埋藏雨水回收收集箱,建築師張清華找來半世紀前壓古井的閥,把回收的雨水,再灌溉於草地上。新生公園風往那個方向吹,新生三館的窗就往那個方向開,迎賓處入口使用的木材全是可回收木材,提款機、郵局、服務中心全包覆不同顏色的迪化街花布。公園內設置憩息的椅子,藤編、木造、玻璃、鍛鐵複材,各有其靈巧創意。張清華與郭英釗完成這項綠建築及生態公園,造價及設計費僅高雄世運場館八分之一;結果還為了500元請農民種植20株空心菜,上政論節目,澄清自己絕無弊案。 
明年425日,國際花博即將道別台北,三天後428日馬上落腳西安。西安市正傾全山西省之力,整治原挖沙污染之地,光整治成綠色生態區費用,就花了450億。西安花博面積陸地418公頃,水域188公頃,稱滻灞園區,除蓋長安塔外,他們還請來全世界五大庭園設計師日本、義大利、法國、英國及蘇州大師各設計一個大庭園競賽。開幕儀式大手筆斥資上億人民幣,由張藝謀導演。西安花博廣告,已開始於鳳凰、央視、CNN、韓國MBC及世界各大機場等廣告播出,他們號稱2008看北京、2010看上海,2011看西安花博。
 
前幾天台北花博若干館公開,西安主辦單位驚訝台北IT與藝術結合的能力,尤其讚賞真相館的土石流三D影片。他們不知道那是台達電與太極影音以僅6000萬台幣,賠錢咬牙製作三D動畫,並負責營運六個月的成果,目的僅為了教導民眾對土石流的認識。
  
相較之下,台北花博創下許多第一,經費少史上第一,口水多史上第一,建築師為500元空心菜上政論節目談綠建築卻有理說不清世界第一;而另一方面寶特瓶蓋出時尚建築物,世界第一,紙花與IT結合,世界第一繪本藝術家與IT、劇場、雕塑、園藝結合,史上第一。
 
新生三館大門前,上週豎起蘇貞昌「台北超越台北」的大看板,進花博的民眾仰頭一眼就看得到。只是不知看板中他溫柔的微笑,是笑看花博的艱辛?還是笑看台灣人在他不給預算下,竟然還交得出如此驚人的成績,佩服地笑呢 

~~以上是陳文茜的文章。

Posted via email from charles 虎。查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寧靜的家庭別墅建築設計 - Paul Bernier

[ad#ad-2] 來自加拿大的建築師 Paul Bernier 為自己一家四口設計了這棟延伸加蓋的山坡別墅。為了讓家裡的四名成員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Paul 將原來的房子延伸出來,增加許多起居以及休息空間,目的是希望能夠擁有一個整體而

Posted via email from charles。查

小房子但有大型旋轉樓梯 - 安部秀司

[ad#ad-2] 這棟位於日本大阪由安部秀司建築設計事務所建造的住宅建築,擁有一個環繞房子內圍的旋轉樓梯作為樓層之間的連結。由於建築鄰近鐵路以及停車場,整棟建築以巧妙的手法在不同的角度都有窗戶可以欣賞到不同的風blockquote>

Posted via email from charles。查

有花園的住宅建築 - 近藤哲雄

[ad#ad-2] 看到標題你或許會想有花園的房子有什麼稀奇,值得介紹嗎?那如果是房子的每個房間都有花園呢?!由近藤哲雄建築事務所設計的這棟〝House with Garden〞位於橫濱,這座木造的住宅建築最大的特色是每個房間都連接一/blockquote>

Posted via email from charles。查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好文分享~~洋媳婦的教育方法...令中國婆婆大開眼界~

朋友轉寄給我的好文分享~~

的確有很多實例可以供我們大人們學習~~

 

 

 

201075 21:35

兒子去美國留學,畢業後定居美國。還給我找了個洋媳婦蘇珊。如今,小孫子托比已經3歲了。今年夏天,兒子為我申請了探親簽證。在美國待了三個月,洋媳婦蘇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這個中國婆婆大開眼界。 
@
不吃飯就餓著 
每天早上,托比醒來後,蘇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 自顧自地忙去了。托比會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麵包片。吃飽後,他回自己的房間,在衣櫃裏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畢竟托比只有3歲,還搞不清楚襪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腳。有一次托比又把褲子穿反了,我趕緊上前想幫他換,卻被蘇珊制止了。她說,如果他覺得不舒服,會自己脫下來,重新穿好;如果他沒覺得有什麼不舒服,那就隨他的便。那 一整天,托比反穿著褲子跑來跑去,蘇姍像沒看見一樣。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沒多大會就氣喘吁吁地跑回家,對蘇珊說:媽媽,露西說我的褲子穿反了,真的嗎?露西是鄰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歲。蘇姍笑著說:是的,你要不要換回來?托比點點頭,自己脫下褲子,仔細看了看,重新穿上了。從那以後,托比再也沒穿反 過褲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孫女五六歲時不會用筷子,上小學時不會繫鞋帶。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個週末都要帶回家一大堆髒衣服呢。 
一天中午,托比鬧情緒,不肯吃飯。蘇珊說了他幾句,憤怒地小托比一把將盤子推到了地上,盤子裏的食物灑了一地。蘇姍看著托比,認真地說:看來你確實不想吃飯!記住,從現在到明天早上,你什麼都不能吃。托比點點頭,堅定地回答:“Yes!”我在心裏暗笑,這母子倆,還都挺倔! 
下午,蘇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國菜。我心領神會,托比特別愛吃中國菜,一定是蘇珊覺得托比中午沒好好吃飯,想讓他晚上多吃點兒。 
那天晚上我施展廚藝,做了托比最愛吃的糖醋裏脊、油悶大蝦,還用義大利麵做了中國式的涼麵。托比最喜歡吃那種涼麵,小小的人可以吃滿滿一大盤。 
開始吃晚飯了,托比歡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蘇珊卻走過來,拿走了他的盤子和刀叉,說:我們已經約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飯,你自己也答應了的。托比看著面容嚴肅的媽媽,地一聲在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不行,說過的話要算數。蘇珊毫不心軟。 
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說點好話,卻見兒子對我使眼色。想起我剛到美國時,兒子就跟我說,在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時,別人千萬不要插手,即使是長輩也不例外。無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頓飯,從始至終,可憐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車裏,眼巴巴地看著我們三個大人狼吞虎嚥。我這才明白蘇珊讓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發脾氣扔飯碗時,一 定會想起自己餓著肚子看爸爸媽媽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經歷。餓著肚子的滋味不好受,況且還是面對自己最喜愛的食物。 
臨睡前,我和蘇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 翼地問:媽媽,我很餓,現在我能吃中國麵嗎?蘇珊微笑著搖搖頭,堅決地說:不!托比歎了口氣,又問:那等我睡完覺睜開眼睛時,可以吃嗎?”“當然可以。蘇珊溫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況下,托比吃飯都很積極,他不想因為罷吃而錯過食物,再受餓肚子的苦。每當看到托比埋頭大口大口地吃飯,嘴上臉上粘的都 是食物時,我就想起外孫女。她像托比這麼大時,為了哄她吃飯,幾個大人端著飯碗跟在她屁股後面跑,她還不買賬,還要談條件:吃完這碗 買一個玩具,再吃一碗買一個玩具…… 
@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這身 
有一天,我們帶托比去公園玩。很快,托比就和兩個女孩兒玩起了廚房遊戲。塑膠小鍋、小鏟子、小盤子、小碗擺了一地。忽然,淘氣的托比拿起小鍋,使勁在一個女孩兒頭上敲了一 下,女孩兒愣了一下,放聲大哭。另一個女孩兒年紀更小一些,見些情形,也被嚇得大哭起來。大概托比沒想到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站在一 旁,愣住了。 
蘇珊走上前,開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她一聲不 吭,拿起小鍋,使勁敲到托比的頭上,托比沒防備,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來。蘇珊問托比:疼嗎?下次還這樣嗎?托比一邊哭,一邊拼命搖頭。我相信他以後再也不會這麼做了。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輛淺藍色的小自行車,托比非常 喜歡,當成寶貝,不許別人碰。鄰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央求托比好幾次,要騎他的小車,托比都沒答應。 
一次,幾個孩子一起玩時,露西趁托比不注意,偷偷 騎上小車,揚長而去。托比發現後,氣憤地跑來向蘇珊告狀。蘇珊正和幾個孩子的母親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著說:你們的事情自己解決,媽媽可管不了。托比無奈地走了。 
過了一小會兒,露西騎著小車回來了。托比看到露 西,一把將她推倒在地,搶過了小車。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來。蘇珊抱起露西,安撫了她一會兒。很快,露西就和別的小朋友興高 采烈地玩了起來。 
托比自己騎了會車,覺得有些無聊,看到那幾個孩子 玩得那麼高興,他想加入,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蹭到蘇珊身邊,嘟囔道:媽媽,我想跟露西他們一起玩。蘇珊不動聲色地說:那你自己去找他們啦!”“媽媽,你陪我一起去。托比懇求道。那可不行,剛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現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決問題。” 
托比騎著小車慢慢靠近露西,快到她身邊時,又掉頭 回來。來回好幾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托比和露西又笑顏逐開,鬧成了一團。 
@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蘇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亞州,聽說我來了,兩人開車來探望我們。家裏來了客人,托比很興奮,跑上跑下地亂竄。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裝滿了水,提著小桶在屋裏四處轉悠。蘇珊警告了她好幾次,不要把水灑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聞。最後,托比還是把水桶弄倒了,水灑了一地。興奮的小托比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事,還得意地光著腳丫踩水玩,把褲子全弄濕了。我連忙找出拖把準備拖地。蘇珊從我手中搶過拖把交給托比,對他說:把地拖乾,把濕衣服脫下來,自己洗乾淨。托比不願意,又哭又鬧。蘇珊二話不說,直接把他拉到貯藏室,關了禁閉。聽到托比在裏面發出驚天動地的哭喊,我心疼壞了,想進去把他抱出來。托比的外婆卻攔住我,說:這是蘇珊的事。” 
過了一會兒,托比不哭了,他在貯藏室裏大聲喊:媽媽,我錯了。蘇珊站在門外,問:那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我知道。蘇珊打開門,托比從貯藏室走出來,臉上還掛著兩行淚珠。他拿起有他兩個高的拖把 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乾淨。然後,他脫下褲子,拎在手上,光著屁股走進洗手間,稀裏嘩啦地洗起衣服來。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著表情驚異的我,意味深長地笑 了。這件事讓我感觸頗深。在很多中國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時,常常會引起世界大戰,往往是外婆外公護,爺爺奶奶攔,夫妻吵架,雞飛狗跳。 
後來,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時,提到這件事,托比的外公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雖然小,卻是天生的外交家,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他會很聰明地鑽空子。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來更多別的問 題。而且,家庭成員之間發生衝突,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所以,無論是父輩與祖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生分歧,還是夫妻兩人的教育觀念有差異,都不能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 
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裏住了一周,準備回加利福尼亞 了。臨走前兩天,托比的外公鄭重地問女兒:托比想要一輛玩具挖掘機,我可以買給他嗎?蘇珊想了想,說:你們這次來,已經送給他一雙旱冰鞋作為禮物了,到耶誕節時,再買玩具挖掘機當禮物送給他吧!”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麼告訴小傢伙的,後來我帶托比去超市,他指著玩具挖掘機說:外公說,耶誕節時,給我買這個當禮物。語氣裏滿是欣喜和期待。 
雖然蘇珊對托比如此嚴格,托比去卻對媽媽愛得不得 了。他在外面玩時,會採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認為漂亮的葉子,鄭重其事地送給媽媽;別人送給他禮物,他會叫媽媽和他一起拆開;有 什麼好吃的,也總要留一半給媽媽。 
想到很多中國孩子對父母的漠視與冷淡,我不得不佩 服我的洋媳婦。在我看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美國媽媽有很多值得中國媽媽學習的地方 
愛不只是看到別人受苦而生的臨時性憐憫之心,不只是為悲傷者感傷,卻無任何作為,而是要付諸忍耐與努力的行為。

Posted via email from charles。查

極簡風格狹長建築 – Shinichi Ogawa & Associates

又一個令人喜愛的空間設計~~

 

 

位於日本沖繩的這棟白色建築是由小川真一事務所為一對年輕夫妻設 計的極簡風住宅。這棟房子基本上是由四片直立的牆搭配上一片橫板作為屋頂組合而成的。將內部空間以水泥做成 3 米x 18 米的狹長間隔規劃出活動空間,搭配上像牆壁一樣造型特殊的家具,完成這個高度 3 米,寬度 9 米,長度 18 米的簡約風格前衛建築。

顛覆傳統的隔間與裝潢,所有的活動區域以線性的方式連接,麻雀雖小但是五臟俱全,不但臥房、客廳、餐廳 都有,甚至還有視聽間,可以說是將空間利用得淋漓盡致!

 

 

 

 

 

 

 

 

 

 

 

 

 

 

 

 

via : ArchDaily  http://kaiak.tw/

Posted via email from charles。查

狹長住宅建築設計 – 127 House

超愛像這樣設計的房子

舒服簡單又大方~~住起來一定很開心~~

 

 

這棟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狹長形建築是設計給有三個小孩的夫妻家庭。由 H Arquitectes 設計,座落於 20 世紀前半發展出來典型的工人住宅區,所以佔地非常狹長,僅有四米寬。在這樣的地段房子的先天設計通常都會採光不足,以及缺乏良好的動線以及通風的外觀。所 以他們特別針對這些缺點加以改良,完成了這棟小而美的透天住宅!

 

 

 

 

 

 

 

 

 

 

 

 

 

 

via : ArchDaily

Posted via email from charles。查

網頁